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im(7)

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3 12: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独弦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张灿的《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比较研究》⑥张灿:《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

第三,独弦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张灿的《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比较研究》⑥张灿:《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以中越两地独弦琴的发展为线,结合两地的民族文化来解析两地独弦琴音乐的差异。楚卓的《论跨境民族乐器独弦琴文化的“和而不同”》⑦楚卓:《论跨境民族乐器独弦琴文化的“和而不同”》,载《中国音乐》2011年第3期。介绍了中越两地京族独弦琴的音乐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同时建议借鉴邻国独弦琴的音乐文化来重建本国独弦琴音乐文化。孙杰远与范良辰的《京族独弦琴文化及教育价值》⑧张杰远、范良辰:《京族独弦琴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对京族独弦琴的民族认同、艺术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价值作了阐述。在其传承与发展方面研究的有:吉莉的《京族独弦琴传播现状调查与研究》⑨吉莉:《京族独弦琴传播现状调查与研究》,载《艺术探索》2010年第5期。探究了独弦琴传播的现状有学校传承、艺人传承和教材与音像资料,而推动独弦琴的传播原因有独弦琴的改良、传播模式的发展和兼容并包等。黄志豪的《民间乐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谈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⑩黄志豪:《民间乐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谈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载《中国音乐》2009年第3期。通过对乐器形制的改良和曲目创作等对独弦琴进行保护,陈述了独弦琴“活态传承”改变了民间的“口传心授”的模式,形成本地传承、学校传承和舞台传承等多元化形式。黄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京族独弦琴的保护与传承》[11]黄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京族独弦琴的保护与传承》,载《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6期。强调独弦琴文化的传承应以“文献”保护和“活态”保护并存的方式结合,同时结合其文化空间进行传承。

四、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发展研究

对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除了以上领域外,笔者还从乐器的文化、乐器的改良和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等三个方面对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进行归纳,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对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较为完善。

关于广西民族乐器文化的研究有:伍国栋的《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12]伍国栋:《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对瑶族长鼓的历史渊源、演奏方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的介绍。宋林的《侗族牛腿琴歌与其生境的适应研究》[13]宋林:《侗族牛腿琴歌与其生境的适应研究》,吉首:吉首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中,记录了牛腿琴的制作过程,同时对其演奏方法、音色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赵增芳和蒋贵萍的《百色彝族葫芦笙音乐文化初探》[14]赵增芳、蒋贵萍:《百色彝族葫芦笙音乐文化初探》,载《大众文艺》2014年第3期。从文化背景与乐器形制、文化载体与精神寄托、演出形式与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广西那坡彝族的葫芦笙音乐文化。丁之曼的《侗笛的演奏与传承探究》[15]丁之曼:《侗笛的研究与传承探究》,载《黄河之声》2019年第8期。和梁健的《侗笛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传承研究》①梁健:《侗笛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传承研究》,载《通俗歌曲》2016年第5期。建议以学校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来弘扬民族文化。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有:栗姣的《乐器学视野下的壮族七弦琴研究》②栗姣:《乐器学视域下的壮族七弦琴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从纵向的角度介绍了七弦琴的历史渊源,从横向的角度介绍了七弦琴的本体特征、改良后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等。李平的《“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③李平:《“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载《音乐艺术》1987年第3期。提出改良后的啵咧仍存在的问题,如音准控制还需进一步提高、造型和音色有待改进等。叶敦妮的《广西壮族“无孔笛”的改良研究》④叶敦妮:《广西壮族“无孔笛”的改良研究》,载《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3期。对壮族无孔笛的起源、形制、演奏、制作和音响特性以及改良后的无孔笛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何洪的《竹筒琴纵横论》⑤何洪:《竹筒琴纵横论》,载《艺术探索》1994年第1期。介绍了竹筒琴的分布、历史渊源、形制、竹筒琴与铜鼓之间的关系以及竹筒琴的改良等。何洪和杨秀昭的《侗笛》⑥何洪、杨秀昭:《侗笛》,载《乐器》1983年第3期。介绍了改良后的侗笛音域更广,音色更美,演奏技巧更加丰富,且可以转调。卢树松的《浅谈广西三江侗族传统乐器——侗笛的传承与发展》⑦卢树松:《浅谈广西三江侗族传统乐器——侗笛的传承与发展》,载《北方音乐》2017年第12期。中,分析了侗笛在当今的发展状况,列举了利于发展侗笛的可行方案。曾杜克的《双管侗笛》⑧曾杜克:《双管侗笛》,载《乐器科技》1978年第2期。对双管侗笛的形制和改良作了介绍,同时对今后侗笛的改良提出相应的建议。何洪的《牛腿琴》⑨何洪:《牛腿琴》,载《乐器》1989年第1期。介绍了牛腿琴的改良和改良后的演奏效果。

文章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qngbxyxb.cn/qikandaodu/2021/0213/619.html



上一篇:回归或融合:广西村落民俗体育双轨制发展路径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西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研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