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im(8)

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3 12: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其目的是培养广西特色乐器的制作、调律

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其目的是培养广西特色乐器的制作、调律、改良、维护保管、工艺研发等系列工作的学员,旨在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进行专业培养,通过学习广西特色乐器的性能和传统乐器制作工艺,并结合现代的科学制作技术,实现广西特色乐器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培养既能熟悉传统技艺,又具备对乐器进行合理改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该项目特地面向全国各地招募了30名学员在广西南宁市进行集中授课培训,同时聘请全国各地知名的学者和民间艺人给学员授课。项目的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集中授课、实地调研、制作实践和教学汇报,培训时间为2019年7月1日至9月30日。而笔者作为这30名学员之一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此次学习。

五、结语

通过上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知,国内关于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乐器的形制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则是近年来国内研究广西民族乐器较为集中的领域,主要以民族为单位和个案研究两方面对广西民族乐器的形制结构和制作工艺进行描述。

第二,民族乐器的改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在改良方面主要涉及乐器的形制、音响和演奏技巧等;在文化上则介绍分析了广西民族乐器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传承上有学校传承和民间传承的研究。

第三,民族特色乐器专题研究,则是广西民族乐器研究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部分,更是广西民族乐器研究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相比于其他省份,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则更多的关注在乐器的改良、演奏技能、音乐形态和器乐曲创作等方面,这对广西民族乐器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关于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虽取得一定的突破,但也发现对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广西民族乐器研究的突出成就主要在于天琴、马骨胡、啵咧、独弦琴等为世人所熟知的乐器,且这些乐器在市面上已有一定的普及和推广。但广西还有许多民族乐器仍未被真正的深究和挖掘,并有待于开发和保护。

第二,芦笙是广西多民族所共有的乐器,在广西民族乐器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同时近年来对其乐器研究的力度也有所加大,但研究的内容大都集中于芦笙的舞蹈、文化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而对芦笙乐器本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第三,广西地处我国南方,且广西境内有许多跨境和跨界的民族,而对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例如滇桂黔的壮族马骨胡、彝族葫芦笙和湘桂黔的侗族芦笙和侗笛等,对其民族乐器的共性和个性的比较研究还待完善。

第四,早期对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广西民族乐器进行发掘和呈现,也因当时生产条件较差,无法将民族乐器进行深究和挖掘。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族乐器也随之变迁,因此对如今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又是一大课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今后对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西的民族乐器丰富多彩,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广西民族乐器之外,还有许多如侗琵琶和牛腿琴、苗笛、彝族大胡、瑶族竹筒琴和拉篥等乐器还未得到真正深入挖掘,因此需加强对广西未涉及的民族乐器研究。

第二,运用音乐声学加强对广西芦笙的乐器的本体研究,如制作工艺和发音原理等。同时对广西其他民族乐器的本体研究也有待开发和挖掘。

第三,广西有许多跨境的民族,因此其民族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且目前国内的“跨界音乐研究”是一个热点,故笔者建议借着这个时代平台加强广西民族乐器的跨境比较研究,深入挖掘和探讨民族文化的共享和个性,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又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

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和录音笔等现代设备,加强如今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对广西民族乐器所获取到的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族乐器文化。

[1]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青.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2]邓金如,杨秀昭,卢克刚,何洪.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西卷[M].中国ISBN中心.

[3]袁丙昌.广西民族乐器纵横谈[J].广西民族研究,1992(1).

文章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qngbxyxb.cn/qikandaodu/2021/0213/619.html



上一篇:回归或融合:广西村落民俗体育双轨制发展路径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西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研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