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以中华优秀

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1] 中华优秀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部分。当前,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培养既有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和开阔视野,又有积极人格特质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利用影响自身的各种积极的内外因素,努力把潜在能力转化为个性心理特征,让自己在解决各种问题时畅通无阻进行并且习惯性对事情做出积极解释的一种倾向[2]。积极人格特质内涵丰富,拥有积极行事风格的大学生比较有担当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人际性格优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能获得较多的人帮助,事业和生活会一帆风顺;有外向乐观的个性特点的人拥有较强的幸福感,积极的人生态度,较好的生活氛围,进而拥有美丽的人生;具有建功立业的聪明才智、积极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容易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

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接受外在各种活动的积极文化因素影响,并将其内化为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自我建构的过程[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熏陶人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作用。两千多年的积累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风俗、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的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在群体层面,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人才基础。在个人层面,是个人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可,继而勇攀高峰,获得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有重要作用。因此,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双赢的课题,也是当前教育界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多媒体课件这种形式,可以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在一旁进行适当的点播;也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小组间的自主学习。如在教学New York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一些关于New York的信息。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之间的展示和交流,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内容,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交流,这也可以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培育的作用

(一)塑造积极行事风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思想精华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行事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坚毅、自制、自强和诚信的品质,在《论语》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4]81、“克己复礼为仁”[4]125、“其身正,不令而行”[4]138、“三军可夺帅也”[4]96,等等。在《周易》里,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5、“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17、“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5]23等诸如此类的经典论述。古代优秀文献的思想观点,对培养大学生勇敢、自律、坚持、公平的行事风格有积极的影响。

(二)形成人际性格优点

我国古典书籍中强调,形成人际性格优点,可以提高个人交际能力,具有良好交际网,以期为个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1、“致中和,天地位焉”[6]、“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26、“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4]148、“敬人者,人恒敬之”[7]116、“兼相爱,交相利”[8]、“水至清则无鱼”[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欲达人”[4]64,等等。这些至理名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善良、宽容、善于交际的性格优点。

(三)培养外向乐观的个性特点

利用古典著作中的故事、成语、名言、格言等对大学生开展理想教育、“三观”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提高其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这样的名言,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4]7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4]7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4]58,等等;《孟子》中的“孟子三乐”[7]19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7]180,等等,可以培养大学生开明、活力、希望、对美和卓越的赞赏等外向乐观的个性特点。

(四)获得建功立业的聪明才智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10例临床分析 … …… 赵则燕,韩玮欣,李青,等 441

才智是积极人格特质之一,表示才能和智慧,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琢磨透了,使自己为人处世游刃有余,具有美丽人生,就叫“智”,能妥善解决各类难题,建功立业、成就功名,称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可以让大学生更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增长智慧。比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9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1],等等,可以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好学、洞察力、领导才能等。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育路径

(一)建设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学校组织系统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建设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正义感的媒体等组织系统[12]。任何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都是在积极组织系统中产生并存在,同时深受其影响的。积极的学校组织系统是指学生通过学校组织所获得的能够激发内心正能量的系统[13]。它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制度保障。高校要建设积极的学校组织系统,一方面,要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为己任,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古典书籍的数量,并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设置更多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把人文素养学分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开设书法、茶道等网络课程,陶冶大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要创立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强调,所有课程都要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系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与此同时,学校也要落实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比如学生处、校团委等,每学期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营造相应的校园氛围,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活动予以关注,保证此项工作的推行并取得成绩。

(二)打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

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主要途径。首先,可通过教学计划组织专题实训活动。比如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可针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四个领域安排四个专题,每个专题规划几次活动,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让大学生对每一种积极人格特质经历自我认知、他人反馈、自我反省和固有强化四个阶段,变成自身的良好习惯。其次,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要重视开展各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安排包粽子、煮汤圆、尝月饼等应景活动,让大学生体验民族习俗。图书馆可举办阅读古典书籍的读书节、古典诗词大会、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学生处和团委可组织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地方戏曲进学校、书法篆刻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感悟和体验仁爱、知礼、明义、孝悌等民族优秀品格。班主任、辅导员可组织讲民间故事比赛、诸子百家辩论赛、弘扬优秀传统主题班会等,加大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教育力度。高校宣传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平台组织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建立《论语》《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国学微信群研习社,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三)组织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实践活动

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课堂教学无疑是主要渠道。可通过人文学科或者各门专业课程,在教育目标中设置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好奇心,培养他们善良、公正、守纪的积极人格特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摒弃大课堂,采用小班制,增加师生的互动和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通过人文关怀,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积极心理倾向。在教学方法中,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14]。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体验是形成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注重课堂实训,将教学内容融入各项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大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感悟隐藏哲理的生活事件,训练应对挫折的技能,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困难。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励志小故事、振奋人心的格言、自尊自信的典故、精辟感人的实例,渗透对大学生远大理想、高尚品德和良好个性的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收集大学生在历次活动中取得的成果,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对大学生多元正向的评价,让大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从做中学,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体会自身的价值,积累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自信力。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熏陶是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形成的必要条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尊师爱生、团结友爱、互助互谅的人际氛围。在生生关系方面,用“管鲍之交”、“高山流水遇知音”等经典故事让大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组织朋辈关心与互助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交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促进师生感情。教师应该保持一种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使学生的行为达到预期要求。再者,身教重于言传,教师通过自身达观的性格、睿智的生活态度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可以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要制定“双主体”制度,既尊师重教,又尊重爱护学生,营造和谐、幸福的校园氛围。其次,高校在环境的整体布局、绿化、标牌设计时,突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设置雕塑园,展示古代圣贤的塑像;布置文化走廊,张贴古代先哲的小像、生平简介、名言警句等;安排广播文化,每周固定时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巧用橱窗、板报,设计相关的宣传主题。最后,宣传部门还可以在校园网开辟专题,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线上线下都受到熏陶,在校园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中充分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据统计,该地铁盾构隧道在2014年12月25日—2015年5月10日运营期间,共完成地面注浆孔363个。其中,上行线注浆孔为191个,下行线注浆孔为104个,上行线隧道与下行线隧道中间位置的注浆孔为68个。盾构管片收敛整治微扰动注浆范围为:上行线为330~395环,下行线为340~375环。由于该区间存在联络通道,所以注浆时应避开联络通道,优先对变形量较小的位置进行注浆,取得相应参数后,再对变形量较大区域进行施工。

总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教育,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搭建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平台,通过制度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的多管齐下,提高认识,实践训练、耳濡目染,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开发其潜能,激发他们外显或内在的积极力量,从而优化大学生的美德,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苗元江,余嘉之.积极心理学:观念与行动[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81-87.

[3]Sheldomkm,Lawrak.Why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 Psycho 2001(3):27.

[4]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宋祚胤译注.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

[6]王刚等译注.中庸[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35.

[7]梁海明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16.

[8]徐翠兰译注.墨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36.

[9]戴德.礼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7:7.

[10]王财贵编校.孝弟三百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33.

[11]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36.

[12]王文思.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5):12.

[13]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124-125.

[14]甘贞洁,李红云,陈汉红.高校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9(9):27-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20)02-005-03

收稿日期:2020-01-08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广东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18ZYCKZ08)。

作者简介:陈晓燕(1972~),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余 姚)

文章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qngb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37.html



上一篇: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下一篇:“课程思政”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过程中的现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