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试论新形势下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及预防—

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给予殷切期望和鼓励,他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边境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落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是该地区经济振兴的后备骨干力量,然而,近年来,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案例却屡屡见诸报端,青少年犯罪不仅涉及到一般的财产性犯罪,而且还涉及抢劫、强奸、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严重的暴力性犯罪,引起各界担忧。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家对边境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广西边境A市青少年犯罪案例的调查,提出预防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的策略,以期为维护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安定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旅游热逐渐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将“文化路线”(Culture Route)理念引入到文化遗产类型中,强调其作为“动态”的无形文化遗产价值,以区别于以往的“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有形遗产。[5]“古苗疆走廊”作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交通线路,在其几百年的形成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现了新的类型,那就是“文化线路”,如果将其放置在这个新的类型中进行申报,并以此作为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这将会给“古苗疆走廊”沿线的古村落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一、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广西A市地处中越边境,是一个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群众占全市总人口的近90%,青少年(14~25周岁)约占总人口的21%。同时,该市地处大石山区,山多地少,经济落后,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课题组通过对该市2015~2018年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梳理发现,该市青少年犯罪呈阶段性反复但总体下降趋势,但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低龄化趋向

近几年来,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提前。同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大量涌现,青少年接触、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大大增多。青少年由于心智发展并未成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不足,有些社会负能量趁机而入,导致青少年犯罪频发。通过比对2015~2018年A市的公安、司法部门的统计,该市2018年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较2015年以前提前了2岁,由18周岁提前至16周岁。

《意见稿》指出,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应当依法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经用户同意外,不得向任何组织或个人提供用户使用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的个人信息。

(二)共同犯罪增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其中转化思想就是可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让小学生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比如,通过转化思想,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内容梳理,进而转化成多个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把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问题,等等。

(三)多为财产性犯罪

边境民族地区家庭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严重,男孩更受家长宠爱,造成一些男孩子娇生惯养,贪图物质享乐,一旦物质上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盗窃、抢劫同学的念头。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该市近三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都与财产有关。

二、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对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宜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

(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弊端

一是边境民族地区要建立由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彻底的整顿,在源头上打击毒害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的“精神鸦片”,积极倡导青少年抵制不健康的文化,坚持文明上网。边境民族地区司法机关、共青团组织及妇联可以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青少年法制夏令营等活动,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结合边境民族文化特点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活动,提高青少年参与度,帮助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2015年该市青少年共同犯罪有9起共17人,占该年度青少年犯罪人数的36%;2018年该市青少年共同犯罪案件18起39人,占该年度青少年犯罪人数的65%。该市青少年共同犯罪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容易受从众心理的支配,加上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沟通便利化,容易形成团团伙伙,只要稍有人提议就会附和,盲目跟从,导致共同犯罪案件增多。

(三)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二是发挥法治的教育功能。边境民族地区公安机关要不断完善防控机制,狠狠打击各类犯罪特别是严重危害社会的暴力犯罪行为,给青少年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司法机关准确适应刑法量刑标准,发挥刑罚的震慑作用,坚决维护法律权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认识到犯罪行为性质的严重性及社会的危害性,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

三、预防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在发达地区或者是大城市,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打击下,涉及迷信、暴力及淫秽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已无容身之地,但它们迅速转移至包括边境民族地区在内的贫穷落后地区。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个别边境少数民族县、乡、镇的文化市场监管不力、混乱不堪,非法书籍和音像随处可见,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危害。青少年善于模仿、盲从,容易受到诱惑,极易误入歧途。比如,血腥暴力片会给青少年造成更大的不安全感,会促使他们为了自身安全组成团伙。有些青少年甚至模仿影视剧情成立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组织。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个别青少年错误地认为,达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就不用坐牢,即使构成犯罪在量刑时法官也会给予减刑或者从轻处罚,甚至有的青少年公开叫嚣:“我是未成年人,有本事你抓我坐牢。”还有边境民族地区一些社会上的坏人利用青少年的无知,采取各种欺骗、威胁、教唆的手段将青少年变成他们犯罪的工具。

(一)强化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时期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校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边境民族地区一些中小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很明显。一是对青少年道德及法制教育的忽视。学校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德育排之首,充分说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应试教育模式唯分数论,一些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为了成绩忽视了学生德行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整日埋头于作业、考试之中,造成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高。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缺乏对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但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低,导致学校很难引进专业教师,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课程都是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任课教师。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由于缺乏专业引导,一方面,当出现心理问题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行为失范。三是有些边境民族地区学校为了出成绩,不制定专门的教育策略,不对成绩差、品行差的“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只是一味地把他们推向社会,导致这些青少年整日游走于市井之间,成为坏人引诱利用的对象。

研究组无病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为178.4 d(95%CI:101~231 d),对照组为94.9 d(95%CI:42~114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4,P=0.000)。见图1。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已产生了和成年人相似的欲求和冲动,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以认知成分、行为成分、情感成分为核心的人格体系尚未最终定型,社会文化观念、情操与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尚未合二为一[2]。他们有独立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欲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不愿受过多的约束,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而且这一时期,他们对物质需求很大,但在物质上还要过分依赖家庭。在边境民族地区,有些地方还很贫困,辍学率较高。由于交通闭塞,这些地方仍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俗,有着较强的宗族意识、家族观念,解决问题简单粗暴。青少年就会根据家族血统,有的也会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结伙在一起,一旦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往往容易形成集体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容易形成共同犯罪。据课题组调查,在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差,或来自单亲家庭,或家庭不睦,有些是父母常年外出打工,长期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管教,逆反心理较重,遇事容易走极端。

(二)重视边境民族地区校风及村屯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首先,边境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学校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优势和作用,学校教育的职能和地位使它对青少年施加的影响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实效性,更易于被学生接受[3]。边境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大力挖掘本地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到学校德育及法制教育之中,以本地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载体,不断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及法律意识,让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认识到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其次,边境民族地区基层政府要重视村风屯风建设。边境民族地区村屯社区可以结合本地本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发扬本地本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以村屯、乡镇、社区为依托,以创建“民族特色小镇”和“民族法治社区”为平台,以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圩日、歌坡、民族节日为载体,把边境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工作之中,作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大力倡导良好家风,帮助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家国情怀

首先,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5]边境民族地区的家庭可以结合习总书记提倡的家风建设,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种平等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其次,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也要努力树立远大理想,趁青春年少,把主要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学习上。努力向先进看齐,向模范靠拢,勤奋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用勇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等不良思想的侵蚀,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做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81.

[3]熊伟.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31-34.

[4]李彩萍.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3):81-82.

[5]人民日报社.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2(1).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20)02-021-04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立项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2018YB001)。

作者简介:张戈跃(1980~),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民族法学;任玉玲(1981~),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现当代文学;李小朋(1988~),男,崇左市司法局行政复议科科长。

(责任编辑:余 姚)

文章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qngb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39.html



上一篇:“课程思政”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过程中的现实
下一篇: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