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im(3)

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3 12: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上是关于广西民族乐器的形制与制作过程研究的文献,更多类似的文献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文献中,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了乐器形制和制作,它还包

以上是关于广西民族乐器的形制与制作过程研究的文献,更多类似的文献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文献中,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了乐器形制和制作,它还包含着乐器的相关知识,笔者只是将其中的形制和制作进行归纳。

三、广西特色乐器专题研究

经笔者整理浏览发现,对广西民族特色乐器天琴、马骨胡、芦笙和独弦琴的研究是一大亮点,是研究广西民族乐器较为集中的领域,占广西民族乐器研究的二分之一,是广西民族乐器研究成果的主体部分。

(一)壮族天琴

天琴是广西壮族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属于弹拨类乐器,在壮族民间多作为伴奏乐器,流行于广西龙州一带,壮语称“叮、鼎”,译为“天”,并视为与天交流的法器,故天琴在壮族民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早研究壮族天琴的是卢克刚的《壮族天琴音乐调式及其多声结合特点》②卢克刚:《壮族天琴音乐调式及其多声结合特点》,载《民族艺术》1985年试刊号。分析了天琴的音乐形态,包括其音律、音组织和多声结合等。对天琴音乐形态作研究的还有李亚楠的《中越天琴音乐形态的共性特征》③李亚楠:《中越天琴音乐形态的共性特征》,载《艺术探索》2014年第3期。以天琴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节拍等方面来研究中越两国天琴音乐形态的共性特征。关于天琴的研究还有以下内容。

第一,对天琴的介绍和制作、改良的研究有:袁寿玉的《20世纪以来广西布傣天琴制作工艺研究》④袁寿玉:《20世纪以来广西布傣天琴制作工艺研究》,载《艺术品鉴》2019年第8期。介绍了布傣天琴的历史渊源、形制和制作工艺,同时探讨了天琴的改良。在其《传统布傣天琴与改良天琴制作工艺对比研究》⑤袁寿玉:《传统布傣天琴与改良天琴制作工艺对比研究》,载《艺术品鉴》2019年第9期。中,比较了传统与现代布傣天琴的制作工艺。吴金琳的《天琴改良与天琴音乐发展的思考》⑥吴金琳:《天琴改良与天琴音乐发展的思考》,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2期。分析了当代天琴的形制特点和改良以及今后的发展等。

第二,对天琴的文化和社会功能作研究的有:罗萌的《龙州天琴文化的音乐特征研究》⑦罗萌:《龙州天琴文化的音乐特征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从演唱与演奏的多样性、形态差异的对比、现代与传统曲目之间存在的共性等方面分析了龙州天琴音乐文化的特征。黄新媚的《壮族天琴文化初探》⑧黄新媚:《壮族天琴文化初探》,载《北方音乐》2014年第4期。通过阐述天琴与宗教巫术的关系、天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等方面来解读天琴的文化含义。李妍的《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一》⑨李妍:《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一》,载《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从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等方面来解读天琴文化的定义,阐述其哲学、宗教、民俗和审美等方面的涵义,并以此来弘扬天琴文化。金书妍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以壮族天琴文化为例》⑩金书妍:《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以壮族天琴文化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通过“仪式化与戒律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活化弘扬、知识化凝练提升和品牌化营造”四个步骤将天琴文化打造成民族品牌。李红伟的《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11]李红伟:《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从天琴文化的艺术链、传承链、旅游链和市场链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弘扬天琴文化指出新的出路。王俊的《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12]王俊:《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载《艺术评鉴》2016年第9期。通过介绍广西防城港峒中镇壮族天琴的形制特征和演奏方法,解析天琴的社会功能和相应的价值观。农瑞群和黄柳菱的《壮族天琴的喻天文化功能解析》①农瑞群、黄柳菱:《壮族天琴的喻天文化功能解析》,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2年第5期。主要分析了天琴“喻天”的文化功能。

第三,对天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的有:黄新宇的《广西龙州布傣族天琴文化传播研究》②黄新宇:《广西龙州布傣族天琴文化传播研究》,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通过探寻天琴的根源和发展的机制,来探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翁锴的《天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启迪》③翁锴:《天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启迪》,载《传承》2014年第5期。提出传承和发展天琴文化应该结合时代潮流和地方特色。黄新宇、梁航彬的《传播视角下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以龙州黑衣壮天琴文化艺术保护为例》④黄新宇、梁航彬:《传播视角下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以龙州黑衣壮天琴文化艺术保护为例》,载《歌海》2009年第3期。同样强调保护天琴文化必须结合时代潮流和民族特色等。黄炳祥的《广西峒中壮族偏人天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⑤黄炳祥:《广西峒中壮族偏人天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中,从自然和人文条件、文化内涵和多重社会功能等方面对防城区峒中壮族偏人的天琴文化进行分析,并以此来讨论天琴文化的传承问题。

文章来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qngbxyxb.cn/qikandaodu/2021/0213/619.html



上一篇:回归或融合:广西村落民俗体育双轨制发展路径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西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研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